逻辑问题
王俊良
十六岁登上皇位的唐敬宗,并未因此收敛青春期的叛逆。相反,对左仆射李绛、谏议大夫张仲等人的直言进谏,态度愈加乖张。无奈之下,拾遗张权舆,遂以“三段论”,将“上欲幸骊山温汤”,缓和为“逻辑问题”。这一做法,反倒坚定了唐敬宗“我宜一往以验彼言”决心。
拾遗张权舆懂逻辑吗?未必!从史料上看,对唐敬宗打算前往骊山温泉游玩,群臣多次劝阻无效,拾遗张权舆才跪伏在紫宸殿前,抛出“大前提”是“沾骊山的边儿就会倒霉”,“小前提”是“周幽王、秦始皇、唐玄宗、唐穆宗”都去了骊山,结论是“他们都因此死掉”。
《资治通鉴》载,听了张权舆的“三段论”,唐敬宗竟“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”,放弃争论,一切用事实说话。意思是,既然“骊山若此之凶邪”,那么“我宜一往以验彼言”之真伪!结果是,唐敬宗“幸温汤,即日还宫”,便质问“三段论”制造者张权舆,“彼叩头者之言,安足信哉”?
然而,就在唐敬宗质问张权舆不久,唐敬宗再一次用“意外身亡”的事实,再证张权舆所言“沾骊山的边儿就会死掉”的逻辑正确!那么,问题来了,张权舆“小前提”中所举“骊山之凶”四例,到底“凶”在那里?
其一,“昔周幽王幸骊山,为犬戎所杀”。周幽王,姬姓,名宫湦,西周第十二任君主,前782年―前771年在位。《史记》载,周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,决定燃骊山烽火台烽火博其一笑。各地诸侯见到烽火以为犬戎来犯,纷纷前来救驾,眼前的混乱景象,终于让褒姒露出笑容。
受了愚弄的各路诸侯,明白了“烽火戏诸侯”要义,造成“其后不信,诸侯益亦不至”局面,待犬戎兵打到镐京,周幽王“举烽火征兵,兵莫至”,大家以为周幽王,又在玩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游戏。结果犬戎“遂杀幽王骊山下,虏褒姒,尽取周赂而去”。
其二,“秦始皇葬骊山,国亡”。 从秦陵出土兵马俑规模看,骊山秦始皇墓之宏伟,超乎人们想象。《史记》载,秦始皇“年十三岁,庄襄王死,政代立为秦王”,就开始修建骊山陵墓,到“始皇崩于沙丘平台”,已经建造了三十七年!据史料记载,秦统一中国时总人口为2500万到3000万之间。
当时,建阿房宫、凿渠运粮、修长城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开工,加之北伐匈奴,南征百越,哪一个项目不需要海量施工人员、项目资金和工程监理人员?仅以在建项目骊山秦始皇陵墓为例,就有七十万苦役在现场劳作。由是观之,全国除老弱病残之外,能够参加劳动生产的青壮年几乎都在服徭役!不给老百姓活路,陈胜吴广揭竿而起,也就成为必然。
其三,“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”。要说因为唐玄宗建骊山温泉宫,才导致安禄山叛乱,确实有失公允。唐玄宗开创了“开元盛世”,前期在政治清明,用人得当。后期倦于政务,骄奢淫逸,挥霍无度。充斥于耳的都是“形势一片大好”,看到的皆为“到处莺歌燕舞”。
经济上“岁贡额外钱百亿万,贮于内库,以供宫中宴赐”,政治上“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,固宠市权,蔽欺天子耳目”。于是,纳儿媳杨玉环为妾,纵情骊山声色,沉溺华清犬马。这样的皇帝,很难有心于朝政;这样的朝政,岂能不风雨飘摇?
其四,“先帝幸骊山,享年不长”。此处,先帝即三十而陨的唐穆宗。二十六岁登上皇位,二十八岁因不休止的纵情享乐而导致中风。之间,病中的唐穆宗想到了长生不老,迷恋金石之药。处士张皋曾经上疏,对穆宗服食金丹事,提出过劝阻。
劝阻有用吗?穆宗登基,父亲尸骨未寒,就带着部下一干人浩浩荡荡狩猎去了!今天,要“暂住华清池”;明天,要驾临“宸晖门”!谏议大夫郑覃等劝谏,“现在边境吃紧,形势多变,如果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,不知道陛下在什么位置,又如何是好”?
郑覃劝谏唐穆宗,不到一年;张权舆劝谏唐敬宗,也不到一年。前者陨于金石;后者,死于非命。父子均幸骊山而后亡,再证张权舆有果必有因“三段论”逻辑力量之强!然而,逻辑再严谨,也止于劝谏层面!权力一旦失控,如唐穆宗唐敬宗父子,也只是西西弗斯逻辑的一环。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