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文月刊·第一期·刘宗周之迂
2024-01-17 09:16:3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刘宗周之迂

王俊良

晚明大儒刘宗周,是继朱熹、王阳明之后,又一儒学集大成者。崇祯朝,刘宗周有三次入阁机会。每一次,刘宗周都因嘴上政治正确,道德高尚,一遇实际就寸步难行的“迂”,被取消资格。

一向以“治国平天下”为终极的儒家弟子,理想就是“出将入相”。然而,作为明末儒学代表人物的刘宗周,当相位摆在面前,却只能“王顾左右而言他”!崇祯面对“笔下纵有千言,胸中实无一策”腐儒,有一种被“银样镴枪头”玩弄的无助,看着刘宗周远去的背影,只吐出一个字:“迂”。

迂,本意有两个。一是曲折,绕远:一是拘泥保守,不切实际。如果换一个字,来形容刘宗周,则无蚀骨透魂之感。比如“愚”、“蠢”、“顸”等,似乎都沾边,却都不足以展示儒学大家刘宗周,“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这一标志性特色。《明史》载,刘宗周回答崇祯所问,明显“驴唇不对马嘴”,刘宗周的理论,距社会现实太远。

崇祯八年(1635年),崇祯命吏部推举阁臣候选人。刘宗周名列吏部上报名单。《明史》载,面对关外强敌的威逼,国内农民造反势力的壮大,心急如焚的崇祯,放下身段,问计儒学大师刘宗周。得到的回答,是政治正确的批评“陛下求治太急,用法太严,布令太烦,进退天下士太轻”。

崇祯承认,刘宗周在理论上没错。燃眉之急的外患,更需要切实可行的退兵之策!接下来的对话,刘宗周更像一个逗哏的相声演员,开出的御敌之策,即“御外以治内为本。内治修,远人自服”,并举上古舜时苗部叛乱,舜坚持自修文礼,组织大家跳一跳舞,就使苗部归化为例,告诫崇祯“愿陛下以尧、舜之心,行尧、舜之政,天下自平”。

一脸惊诧的崇祯,满以为时隔八年,刘宗周的思想,会有所进步!谁承想,还停留在任顺天府尹上《冒死陈言疏》时。以致于让寄希望于刘宗周的崇祯,再一次放弃刘宗周入阁。令人费解的是,七年之后的崇祯十五年,风雨飘摇中的崇祯帝,再次想到刘宗周这个大儒,刘宗周也再次让崇祯绝望。

《明史》载,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国家形势全面恶化。关键时刻,崇祯重新起用刘宗周为左都御史。希望君臣齐心协力保大船不沉,带头支持落实朝廷制定的大政方针。事实证明,习惯了“政治正确”和“道德高尚”的大儒,越是事关大局的当口,越是喜欢刷大儒的存在感。

在一次御前会议上,崇祯怕刘宗周不管不顾地打横炮,提前发布上谕,要求“今日以灭寇为第一义,此外俱可缓”。但是,当御史杨若桥,提出让西洋人汤若望监造一批火炮,来对付关外的清兵,刘宗周还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。《明史纪事本末》载,反对的理由,是“边臣不讲战守屯戍之法,专恃火器” ,此乃“欲以一切苟且之政,补目前罅漏,非长治之道也”!

在刘宗周看来,国家跌至不可收拾困境,原因是“不恃人而恃器,国威所以日顿也”,长治之道在“汤若望倡邪说以乱大道,已不容于尧舜之世,今又作为奇巧以惑君心,其罪益无可,乞皇上放还本国,永绝异数”!这些道理,大儒只管“政治正确”“道德高尚”,并不管世上洪水滔天。

明亡之后,刘宗周绝食而死。看得出来,刘宗周的死与屈原的死恰好相反。屈原是术的绝望,刘宗周是道的破灭。前者为愚,后者为迂。在今人看来,无非混淆了道德与政治、庙堂与江湖的界限。而这一切,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柯林武德“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”的判断。

2024年《杂文月刊》第一期首发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