趸
王俊良
能不能仅用一字,即可道尽一个人对财货与权力的贪婪?
能。此字非“趸”莫属。趸,读音为dǔn。作动词,意为整批地买入;作副词时,意为整批的卖出。趸财货曰“拥趸”,靠倒买倒卖从中渔利;趸权力曰“寻租”,即“挟天子而令诸侯”。东汉末年的曹操,就精于此道。
给曹操贴这个标签的,是“隆中对”中的诸葛亮。《三国志》载,当时,出身个体工商户的刘备,急吼吼地想请诸葛亮出山,帮自己加入“拥趸”朝廷权力的大军。尽管,刘备着意营造了“皇叔”的出身,在“有枪就是草头王”的乱世,刘备跟雄踞北方的曹操,占有江东的孙权,根本没有可比性。
用诸葛亮的话来说,曹操“挟天子而令诸侯”,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。这在道德法即一切法的古代,等于占据了政治正确。这一点,连一向自视清高,不把金钱美女放在眼里的关羽,对曹操假汉献帝之名,加封自己的“汉寿亭侯”爵位,也高看一眼。
在关羽看来,曹操所做的一切,等同于汉献帝的授权。也就是说,曹操手中掌握的生杀予夺大权,“趸”自汉献帝。这个道理,连“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”的孙权,在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曹操表奏其为骠骑将军,领荆州牧一系列封赏面前,配合得亦天衣无缝。
事实上,在用实力说话的乱世,不配合的几乎没有。消灭别人与被别人消灭,在江湖,只需一个理由;在庙堂,更待一个合法性。曹操的高明之处,在把消灭别人的血腥,做得既高大上,又冠冕堂皇。曹操统一北方之后,消灭江东孙权,成为下一目标,
让对手臣服,从他写给孙权的战书可窥一斑。《资治通鉴》载,曹操给孙权写信,“近著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,刘琮束手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”,消灭你,是我“趸”了皇帝的旨意,抵抗者刘琮完蛋了,现在我带着八十万大军,在你地盘上,跟你玩玩狼与小羊的游戏!
这得有多流氓,才可以与曹操比肩?与曹操“巧取豪夺”的“趸”汉献帝的权力不同,刘瑾“趸”明武宗的权力,则带有“温良恭俭让”的“和平演变”色彩。曹操是“挟”,裹挟加强迫;刘瑾是“取”,属顺手牵羊,在游戏和酒色的掩盖下,完成“趸”的交易。
刘瑾没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,“趸”到手里的权力,不过换钱而已。代行皇权之后,外官入觐,京官出使,都得送钱。见钱眼开的刘瑾,颇有丰俭由己店小二风采。哄抬价格至一万两的,是右都御史刘宇花钱“趸”兵部尚书一职,刘瑾倒也守规矩,钱一到账官帽立马奉上。
焦芳看到了刘瑾重然守信,于是,出到高出刘宇十倍的价格,用白银十万两,买断因谏言去职的谢迁内阁首辅之位。并以学生自居,拜在刘瑾门下。刘瑾没文化,手里却掌握着从明武宗那里“趸”来的官帽。读书人鄙视宦官,却钟爱官帽。为获得官帽,一切都可以抛弃。
也有拒绝接受刘瑾所“趸”官帽者,如河南信阳兵备抚民佥事方良永,声言“官可弃,身可杀,此膝不可屈”,遭刘瑾勒令致仕;御史刘玉弹劾“刘瑾等佞幸小臣,巧戏弄,投陛下一笑”,遭罚米,并削籍放归!本想“趸”点小权换点小钱,对不配合的官员,敲山震虎以示警戒。刘瑾获死罪名是“谋反”,是抬举其能力,实再踏上一只脚的经典案例。
后人痛恨刘瑾与曹操,却无视明武宗的渎职与东汉末年皇室的黑暗。既有可以“趸”权力的制度,就没必要恨“趸”权力的人。刘邦原谅蒯通给韩信出主意谋反,在明了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”道理。“趸”即为市,买卖双方讲的是规则。市若无规则,又何必在意曹操的“挟”与刘瑾的“取”?
2024年《杂文月刊》第五期(撤换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