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人订制
王俊良
在古代,宰相的职责,上丞天子助理万机,下御百官治理天下。于一个政权而言,其重要程度,是不言而喻的。然而,选谁做宰相?是“私人定制”还是“制度之选”,却暗藏玄机。
汉惠帝二年,宰相萧何病危。十七岁的汉惠帝,亲自主导了一场宰相人选。《史记》载,汉惠帝继位之后,跟汉高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,都相继故去。健在的平阳侯曹参,最有资格担任这一重要职务,却与宰相萧何一向不睦。这种情况下,汉惠帝请萧何推荐人选。
汉惠帝问病塌上的萧何,“君即百岁后,谁可代君者”?明摆着是在征求宰相人选意见,萧何却揣着明白装糊涂,绝不染指干部擢拔,说“知臣莫如主”。直到汉惠帝自己提出“曹参何如”?萧何才说出自己的观点,“帝得之矣!臣死不恨矣”!
与萧何不同,北宋天禧元年(1017年),宰相王旦身染重病,将不久于人世。宋真宗比汉惠帝所处的境况要好。此时的北宋王朝,政治清明,经济繁荣,正处于上升期。于宋真宗而言,是如何保持这种稳定和繁荣。而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人选,就是宰相。
《宋史》载,宋真宗问躺在病床上的王旦,“卿今疾亟,万一有不讳,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”?这话虽说客套,倒也透着沉重。一国之君提到天下事付之谁,情况是严重的。入阁十八载,为相十二年的王旦,深知宰相一职责任重大,人选问题,身系国运,说“知臣莫若君,惟明主择之”。
当时,能够进入宰相竞争的人选,有工部尚书马亮、礼部尚书张咏两人。宋真宗让王旦在两位尚书人选中抉择,王旦始终不表态。宋真宗急了,强逼王旦表明自己的态度。没办法,王旦强支病体,提出自己认定的人选,“以臣之愚,莫如寇准”!
宋真宗立即反对,“准性刚褊,卿更思其次”。皇帝给出的拟选名单你不用,你自己另搞一套,在皇帝否定你的提议之后,总该明白如何选择了吧?王旦不软不硬地撂给宋真宗一句,“他人,臣所不知也”!君臣因意见不一致不欢而散,王旦死后,宋真宗还是选择了寇准为相。
王旦荐寇准,并非不知道寇准性格“刚褊”毛病。王旦生前说,寇准“好人怀惠,又欲人畏威,皆大臣所当避,而准乃以为己任,此其所短也”,正因如此,“非至仁之主,孰能全之”?这里边就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问题。德与才兼备自然好,不能兼备时,驾驭性“刚褊”的寇准,非仁主不能也!
问题是,哪一位人主不认为自己是仁主呢?宋徽宗选蔡京任宰相,最后遭遇靖康之变,将北宋基业送上不归路。要说宋徽宗成心败家,纯属诛心之论,要说用人失察,倒也符合逻辑。《宋史》载,蔡京历神宗、哲宗、徽宗三朝,从基层一直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高位。
就蔡京而言,在元丰、元祐前后,能于王安石、司马光等大家云集的北宋政坛脱颖而出,足见其政治智慧与工作能力绝非常人能比。在元人脱脱笔下,蔡京也绝非庸才。《宋史》载,1086年,司马光出任宰相。尽复旧人旧法,对新人新法一概废除,蔡京也在被打击之列。
司马光任宰相,第一件事便是“复差役法,为期五日”。大家都认为不能完成,“同列病太迫,京独如约,悉改畿县雇役,无一违者”。 对此,司马光赞不绝口,称“使人人奉法如君,何不可行之有”!司马光何许人也?他的称赞,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评价,徽宗皇帝不可能不受其影响。正如萧何影响汉惠帝,王旦影响宋真宗。
然而,将国家命运寄希望于“私人订制”而非“制度之选”,不管是谁,一旦进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,或固宠于上,弄权于下,如蔡京;或弄权于上,固宠于下,如张居正。拥有绝对权力的两位宰相,用绝对腐败的结局,告诫世人,“私人定制”乃死路一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