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文月刊·第二期·三岔口(义乌商报·2025·3·28)
2025-03-15 14:14:3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三岔口

王俊良

京剧《三岔口》,看点在两个演员,于一暗室中,摸黑完成刀锋从头顶、鼻尖削过的打斗表演。此情此景,颇似鸦片战争中,道光坐拥紫禁城,摸黑遥控远在广州前线的林则徐、琦善与奕山,既互哄互嗨,暗中又互不知情的一幕。

鸦片战争到奕山上场,已接近尾声。此时,跟道光演对手戏的前两任钦差林则徐、琦善,戏路皆因袭旧制,一边于“桌面上”君臣共情于《三岔口》,一边在“桌面下”客串英夷版《将相和》。最终,两任钦差均以有违圣恩的堂皇理由,一个戴罪赴伊犁军前效力,一个免死在狱听蝉。作为领侍卫大臣的奕山,因其在皇帝身边特殊身份和执掌机要,成为继林则徐、琦善之后,接棒朝廷赴广州第三任钦差。

为避免奕山再次跟自己上演《三岔口》,重蹈与林则徐、琦善“摸黑打斗”覆辙,道光特意给奕山套上“靖逆将军”的紧箍咒。意思再明白不过,只能剿逆,不能抚远。任务是大兵兜剿、擒获夷酋,“务将首从各犯及通夷汉奸,槛送京师,尽法惩治”。为此,道光还破天荒特批军费300万两白银,从湘、鄂、赣、桂、滇、黔、川七省,调拨一万七千人随同奕山进剿。

所谓“摸黑”中过招,包括两层意思:一是广州前线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,信息不透明;一是清政府大员与粤、闽、浙、苏各省官员,对战争对手英国远征军,没有任何有效信息。坐在紫禁城龙椅上的道光,只能被动接受来自一线的消息,两眼一摸黑地指挥作战:林则徐说,英夷在意利益,不会开战;琦善说,英夷意在申诉怨抑;奕山说,在天朝大军面前,英夷态度恭顺!

然而,此时的道光帝,并不知道1840年4月7日,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微弱优势,通过了对华战争方案!英国《巴麦尊外相致中国宰相书》,明确规定了鸦片贸易赔款、割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条款。而这个明确的谈判条件,直到一年后1841年4月14日,奕山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广州前线,道光帝与清廷中枢依然不明就里,仍在“摸黑”与英夷上演《三岔口》!

因此。奕山率大兵兜剿、擒获夷酋的任务,恰好与英夷寻求贸易谈判,解决贸易争端的诉求背道而驰。只是,已经明白了与英夷坚船利炮比拼,无法结束贸易争端的林则徐、琦善,并没有胆量把真相告诉道光帝。唯一能做的,也只能被动地陪道光帝,继续“摸黑”演《三岔口》!

关键是,手握重兵的奕山,从1841年5月21日与英夷开战,到26日举白旗休战,之间止坚持了五天,便以600万赎城、通商和战争赔款为条件,又重复了一次林则徐、琦善走过的彻底溃败之路。5月29日,也就是停战第三天,拿钱走人的英夷,在从广州城撤致城北双山寺过程中,与三元里民众发生冲突,即被后世所称的“三元里抗英”事件。

这一事件,恰好让沉浸于《三岔口》演出的人们,立即找到一个情绪宣泄出口。从1839年5月到1841年5月,整整两年时间里,一触即溃的剿夷官兵,终于让“三元里抗英”,在精神和道德层面让国人找到言说理由!于是,庙堂与江湖立即暂时忘记了战场上的节节败退,加入精神胜利的道德自嗨之中。

奕山三次上折,陈述“三元里抗英”,意在将世人的情绪,从《三岔口》位移到《失空斩》。按奕山停战协议,在一线劝散三元里中英民众冲突的广州知府余宝纯,却被清廷内定为“马谡”的人选。关键是,在盛行《三岔口》的体制内,所有的后续演出,都可以在选定马谡之后,既不影响剧目的自然转换,也不影响其他演员的出彩机会。

2025年《杂文月刊》第二期   2025年3月28日·群言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