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文月刊·第十期·仿佛若有光
2025-10-30 16:49:4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仿佛若有光

王俊良

以辞职信《归去来兮辞》,名垂千古的陶渊明,被姜夔誉为“天资既高,趣诣又远”,天资既高在入世,十三年为官,辗转腾挪于手握重兵的东晋军阀桓玄、刘裕之间;趣诣又远在出世,借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归隐山林,独享“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”之趣。

此“光”,即光明和希望。在东晋那个乱世,能看到生活之“光”,就是行于当行,止于当止的生活之“趣”。挂印而去,“趣”在潇洒而决绝。过惯了“一杯清茶一支烟,一张报纸看半天”的日子,不愿看督邮颐指气使的嘴脸,更不想“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”。

可是,“趣”的最高境界是“识”。真到了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地步,既无土、肥、水、种知识储备,也无密、保、管、工感性认知,更无耕、耩、锄、耪经验可循,即使“晨兴理荒秽,戴月荷锄归”,出现“草盛豆苗稀”现象,也是大概率的事情!

毕竟,识得“世界那么大”的人很多,能舍弃一县之长职位,践行“我想去看看”的人确也寥寥。所以,当陶渊明混到无米下锅时,敲开人家门不知如何开口,好在“主人解余意”,赠米之余,俩人又是喝酒,又是作诗,竟把“乞食”搞得这么有仪式感,此中真“趣”,恐怕止陶渊明识得!

然而,有趣之人最怕碰上无识之人。《邵氏闻见后录》载,司马光病逝,理学家程颐主持丧仪。是日,苏东坡参加完明堂祭祀,之后来吊唁司马光,被主持丧仪的程颐拦在门外。理由是“公方预吉礼,非‘哭则不歌’之义,不可入”,苏轼看了看一脸认真的程颐,直接进了灵堂,揶揄道“闻‘哭则不歌’,不闻‘歌则不哭’也”。

假使谪居承天寺的张怀民,也与程颐一样无识,中国文学史上,还有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这篇有趣名篇吗?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。

仅八十五字,就把悠闲诣趣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要知道,元丰六年乃苏东坡被贬黄州“劳动改造”第四年。期间,开荒种地,聊补无米之炊。虽有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之豪,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”之达,过尽千帆皆是趣,方识“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。

苏轼之识如一面镜子,照见一生都不解生活趣诣的林黛玉,注定是一个悲剧。比如,在贾宝玉、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情感桥段中,林黛玉败给薛宝钗,主要原因是败给了自己的无趣。以德、言、容、功为最高择偶标准的古代,林黛玉能与薛宝钗媲美的,恐怕只有“容”一项,其余三项都不敌薛宝钗。

“德”即妇德,就是与家庭成员及社会各阶层的沟通能力。可以说,连与贾宝玉的关系都没厘清的林黛玉,跟贾母、贾政。邢王二夫人、凤姐和贾琏及大观园中的小姐、丫鬟和一干下人的相处中,几乎乏善可陈。而薛宝钗则正好相反,左右逢源的原因,得益于其“言”得体,其“功”广博。懂中医、识得典当行当票的薛宝钗,林黛玉岂能不败?

按说,没少参加大观园团建活动的林黛玉,竟未令其悟到生活真谛。孔子就特识趣,曾点一提出到郊外踏青的团建创意,第一时间给予支持。并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,让学生们畅谈理想与未来,一对一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就业难题。此时的孔子,早已摒弃因宰予昼寝开骂的无趣,浑身上下都是光。

其实,陶渊明、苏轼一如孔子,盖因生活太过暗淡,身上才显出了光亮。聪明如林黛玉,未必悟不透薛宝钗的一切,悟透了依然不改初心,岂不是作茧自缚?苏轼招人喜欢的一点,就是总能在黑暗中“仿佛若有光”,顺着光的方向,找到太阳。

2025年《杂文月刊》第十期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